国际原油市场的剧烈波动以及政策不确定性正在冲击全球能源产业链,化工及新能源材料行业也因此表现出结构性分化的趋势。近期,布伦特原油价格下降1.3%,至74.69美元/桶。市场对美国加征一定的关税与要求欧佩克增产的信号反应谨慎,而特朗普政府对伊朗采取的制裁措施则可能会引起原油供应紧张,影响全球能源供应格局。分析与报道认为,若制裁按原计划实施,伊朗日产量可能减少50-100万桶。
此外,天然气价格的高企也促使了海外化工品价格的频繁上涨,TDI、MDI和钛白粉等化工产品价格走高,企业利润面临进一步压缩。针对这种局面,煤化工产业链因稳固的原料价格而显现出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也因应政策不稳定性与市场波动,加速在电子化学品材料国产化替代及民爆行业整合方面的进程。
另一方面,随着AI与新能源技术的发展,被动元件行业正经历技术升级和需求的双重增长。根据中信建投的研究,AI服务器、AIPC与AI手机对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的需求分别增长约100%、40%-60%与20%,这也提升了对元件功率、体积和可靠性的更加高的要求。预计到2030年,AI相关的MLCC及芯片电感年均增速将超过30%。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纯电动车的MLCC单车使用量可达1.8万颗,远超燃油车的用量。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产销已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预计2024年渗透率将突破40%。这一市场趋势正推动高端MLCC的需求上升。与此同时,云南省将在2025年启动首批1448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光伏与风电装机占比超过83%,逐步提升了对薄膜电容、电感等元件的需求。
在全球超300亿美元的被动元件市场中,中国目前占据43%的份额,但长久以来大多分布在于中低端领域。随着陶瓷粉末和纳米镍粉等关键材料技术的突破,国内企业正积极向汽车和工业等高端市场渗透。通过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这一些企业逐渐打破了日韩厂商在车规级MLCC和高精度电感等领域的垄断局面。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